近幾年,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從2018年22.49萬億增加到2020年34.79萬億,但2021年降低到31.34萬億。如何看待疫情以來的社會融資規模變化?如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及提升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本期搜狐財經《致知100人》欄目對話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
面對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的變化,姚景源表示,其主要原因并非利率問題,而是企業目前受疫情影響,導致其生產經營困難,很多企業擔心利用貸款進行生產經營,后續難以償還利息,因此選擇減少貸款與融資。
姚景源表示,九月份我國新增貸款為6152億,比去年同時期減少2110億。他指出,當前需解決三個問題: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只有解決這三大問題,企業預期才能由弱轉強,為企業擴大投資、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企業開始需要資金,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融資渠道也在不斷擴展和放開。在姚景源看來,企業融資的重要改革方向,就是加大企業的直接融資。近些年,直接融資比重的不斷加大,有助于企業融資發展。他指出,直接融資將成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今后會有更好更大的發展。
搜狐財經《致知100人》對話姚景源
今年以來,我國企業融資成本總較往年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姚景源認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仍需主要依靠貨幣政策,例如提高調整準備金率、調整利率等。“從實踐上看,調整存款準備金這一辦法是見效的。”姚景源說。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存在著融資難、貸款貴問題,這也是全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對此,姚景源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企業規模小,沒有抵押物,同時其商業信譽又難以把握。
但姚景源對這一問題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大數據能夠把握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流入流出、成本、利潤,并堅信新的數字技術能夠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為中小企業發展開拓新的重要發展空間。
以下為對話內容精編:
致知100人: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融資渠道也在不斷擴展和放開,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哪些?
姚景源:在企業融資問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加大企業直接融資。企業融資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間接融資是從銀行獲得貸款,直接融資是從資本市場獲得貸款。直接融資的比重和市場經濟發育的程度有關。
這些年,直接融資的比重仍在不斷加大,這有利于企業融資發展,同時也可以把企業發展放到大家社會的這種透明度狀態下。所以直接融資是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今后這方面會有更好更多更大的發展。
致知100人:降低融資成本,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釋放供給潛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如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姚景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主要還是靠貨幣政策,比如提高調整準備金率、調整利率以及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核心任務是什么,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因為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了,企業就有動力拿到銀行貸款,企業才能發展。
所以在貨幣政策上常常將調整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當中的數量政策,比如下調準備金,可以釋放貨幣流動性,市場上流動性多了、貨幣多了,企業融資成本自然就會下降。另外,就是調整利率。利率屬于貨幣的價格政策,比如往下調整利率,就等于把貨幣價格往下調。
但是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美聯儲加息。美國為遏制高通脹,進行持續加息,導致中國和美國利差進一步擴大,這就有可能導致資本流出。雖然現在有很多管控政策,但是貨幣確實很難從根本上將它管控住。
今年以來,我們更多用的還是調整存款準備金這個辦法,因為從實踐上看,比如下調一個百分點,至少釋放一萬億,這個辦法還是見效的。今年以來,我們企業融資成本總和往年相比都有比較大幅度的下降。
致知100人:中小企業因為規模和資金有限,抗風險能力弱,易受突發事件影響。如何提升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姚景源:中小企業確實融資難、貸款貴,這是全世界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現在新的一輪產業革命,特別是數字革命、互聯網、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貴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難,難在哪里?難在企業小,沒有什么抵押物,而且其商業信譽又很難把握。但現在有了大數據,就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把握一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流入流出、成本、利潤。所以我覺得新的數字技術能夠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能夠開拓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
致知100人: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從2018年22.49萬億增加到2020年34.79萬億,但2021年降低到31.34萬億。如何看待疫情以來的社會融資規模變化?
姚景源:疫情以來,我國的融資規模確實出現一定回落,從貸款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問題。九月份當月我國新增貸款為6152億,比去年同時期減少了2110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目前受疫情影響,導致其生產經營困難,企業覺得拿貸款去生產經營,擔心會難以接受或者將來難以償還,所以企業就不要貸款和融資。
根據現在經濟狀況,整個貨幣政策也都向企業傾斜。這幾年,貸款利率處于一個低點,但為什么到9月份,貸款同比下降了2110億?我們現在還是要解決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這三個問題。這樣,企業預期才能由弱轉強,從而擴大投資、擴大再生產,那企業就會需要資金,就能進入到新的良性循環。
所以我覺得明年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讓中國經濟保持在合理的增長空間,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市場主體預期由弱轉強,整個經濟才會有一個更新更好的局面。